菜单

文字不能超脱语言

作者: 汉硕网 发布时间: 2024-10-29 12:50:54 查看数: 198

 

        在语言学界,吕叔湘先生是备受尊敬的权威,他在关于语言和文字关系的探讨中提出了一个关键观点:文字不能超脱语言。他认为,文字是语言的视觉符号,必须与语音紧密相连。然而,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新的语言现象的出现,这一观点是否依然完全适用?

 

吕叔湘观点的深入解读

        他认为:

        1.文字与语言的不可分割性:文字起源于语言,为语言服务,是记录语言的工具。

        2.读音的重要性:如果文字无法与特定的语音相对应,无法被读出,那么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文字。

        3.图画与文字的区别:脱离语音联系的符号更接近于图画或象形符号,而非文字。

        吕叔湘的观点基础在于传统语言学对文字与语言关系的理解,强调二者的紧密联系,这在当时的学术环境和社会背景下具有重要意义。

 

质疑与挑战

       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,一些新的语言现象挑战了传统的观点。

        1.视觉符号的独立性

        表情符号(Emoji):无需特定语音,全球用户都能理解其含义。例如,“❤️”代表爱,“😂”代表大笑。这些符号已经超越语言,成为跨文化交流的工具。

        交通标志和公共符号:如“🚷(禁止行人)”、“☢️(辐射)”,人们无需读出声音便能迅速理解其含义。

        2.程序代码与计算机语言

        编程语言:如Python、Java等,虽然被称为“语言”,但其本质是由符号、关键词和结构组成的代码。程序员在编写和阅读代码时,并不需要将其转换为语音,也能直接理解其功能和意义。

        3.亡佚文字的解读

        古代文字:如埃及象形文字、玛雅文字,即使无法准确还原其读音,考古学家仍能通过符号间的关系和上下文,解读其中的含义。

        这些现象表明,在某些情况下,文字或符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独立于语言,直接传递意义。

 

理论分析

        1.符号学视角

        索绪尔的符号学理论:语言符号由“能指”(形式)和“所指”(意义)组成。文字作为符号,同样有其能指和所指。在特定情况下,能指可以直接指向所指,无需经过语音的中介。

        2.认知语言学的解释

        概念直映理论:人类的认知可以直接由视觉符号激发,而不必依赖语言。例如,看见火焰的符号,人们直接联想到“危险”或“热”,这是感知与概念的直接联系。

        3.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字

        汉字的表意特征:汉字中有大量的会意字和象形字,如“山”、“日”、“月”,其形状直接反映了所代表的事物,外国学习者可以凭借形状猜测其含义。

        从理论上看,文字在某些情况下可以部分地超脱语言,通过视觉形式直接传递意义。

 

对国际中文教育的启示        

        1.丰富教学手段

        利用汉字的象形和会意特征:在教学中强调汉字的直观性,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,降低学习难度。

        2.培养跨文化意识

        理解符号的多样性:引导学生认识不同文化中的符号系统,增强跨文化交流能力。

        3.推进多模态教学

        结合声音、图片、视频等多种媒体:丰富教学内容,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。

        文字与语言的关系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主题。吕叔湘先生的观点在其时代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,但我们也应当看到,随着社会的发展,文字的功能和形式在不断演变。文字在某些情境下可以超脱语言,直接传递意义。这对于我们理解语言的本质、推动语言学的发展,以及改进语言教学都有重要的意义。

 

思考题:你认为在现代信息社会中,文字能否真正超脱语言,成为独立于语言的表达工具?这对我们的语言教学和学习有什么样的影响?欢迎在留言区分享你的观点和见解!

招生学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