简答题(20分):
我们可以说“出太阳了”,也可以说“太阳出来了”。
可要是把这两句话的语序倒换一下,就都不能说了。
如下:出太阳了。*太阳出了。*出来太阳了。 太阳出来了。
把“出太阳”换成“下雨”,只有一种语序可以说。
如下:下雨了。*雨下了。*下来雨了。*雨下来了。
把“太阳”换成“客人”,又是一种格局。
如下:来客人了。 客人来了。 *出来客人了。 客人出来了。
答:
1. “出太阳了”和“太阳出来了”
“出太阳了”:
● 结构:动词“出” + 名词“太阳” + 了
● 解释:这里的“出”是动词,表示“出现”的意思,“太阳”是宾语。
● 特点:这是一个动宾结构,表示太阳出现了。
“太阳出来了”:
● 结构:名词“太阳” + 动词“出来” + 了
● 解释:这里的“出来”是合成动词,表示从里面到外面的动作,主语是“太阳”。
● 特点:这是一个主谓结构,强调太阳的动作。
倒换后的句子:
● “太阳出了”:动词“出”后没有宾语,句子不完整,语义不明确。
● “出来太阳了”:不符合汉语的正常语序,通常“出来”需要放在主语后面。
2. “下雨了”
● 结构:动词“下” + 名词“雨” + 了
● 解释:固定搭配,“下雨”表示天气现象,不能改变语序。
● 特点:动宾结构,表示开始下雨了。
倒换后的句子:
● “雨下了”:虽然语法上可以成立,但日常口语中少用,更常用的是“下雨了”。
● “雨下来了”:一般用于特定语境,表示雨开始下起来了,但不如“下雨了”常用。
3. “来客人了”和“客人来了”
“来客人了”:
● 结构:动词“来” + 名词“客人” + 了
● 解释:表示有客人到来。
● 特点:动宾结构。
“客人来了”:
● 结构:名词“客人” + 动词“来” + 了
● 解释:强调“客人”这一主语。
● 特点:主谓结构。
“客人出来了”:
● 结构:名词“客人” + 动词“出来” + 了
● 解释:表示客人从某处出来。
● 特点:主谓结构,语义清晰。
“出来客人了”:语序不符合汉语表达习惯,动词“出来”通常跟在主语后。
总结规律:
1. 动词的及物性和不及物性:
● “出”:作为及物动词,需要宾语,如“出问题”、“出太阳”。但当主语是具体事物时,如“太阳”,通常不用“太阳出了”这种形式。
● “下”:与天气现象固定搭配,如“下雨”、“下雪”,一般不可拆分或颠倒语序。
● “来”:既可作及物动词,又可作不及物动词,灵活性较强,可用于“来客人了”和“客人来了”。
2. 动词与主语、宾语的搭配:
● 固定搭配不可随意更改:如“下雨”这种固定表达,改变语序会导致句子不通顺。
● 主谓关系明确:动词后置时,主语应能主动发出该动作,如“客人来了”。
3. 语序的重要性:
● 符合汉语表达习惯:汉语有其特定的语序规则,通常是主语在前,谓语跟在主语后,宾语在谓语后。
● 避免歧义和不通顺:正确的语序有助于表达清晰,避免产生误解。
句子是否合适,取决于动词的用法、动词与名词之间的搭配关系以及汉语的语序规则。理解动词的特性(如及物、不及物)、固定搭配和句子结构,有助于正确地构造句子。